如何阅读一本书

阅读的四个层次:

  1. 基础阅读
  2. 检视阅读
  3. 分析阅读
  4. 主题阅读

或许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,在某种范围内,知识也成了理解的先决条件。这些都是好事。但是,“知识”是否那么必然是“理解”的先决条件,可能和一般人的以为有相当的差距。我们为了“理解”一件事,并不需要“知道”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。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,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。换句话说,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。

作者所在的时代收音机和电视机开始大幅流行,而我们现在的时代网络的力量几乎压倒一切。尤其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微博,由于信息流转太快,信息量太大,以至于发微博有字数限制。微博这种模式虽然获得信息非常快,但是并不是学习的好地方,它的信息冗余太多,无意义的太多,知识零散,深度不够,使人无法专注,谈不上学习。在论坛中看到长篇文字,只会看开头甚至只看帖子的标题,直接看下面的评论。我想很多人都有这个经历,而微博正是因为这种现象发展而来。

这些媒体,经过太精心的设计,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。读者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——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——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,很容易就整理出“自己”的思绪。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,导致个人缺乏自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
我们可以将“阅读”这个词,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意义。第一种意义是我们自己的阅读时,凭我们的阅读技巧与聪明才智,一下子便能融会贯通了。这样的读物能增加我们的资讯,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,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,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与他们完全相同了。第二种意义是一个人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。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。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,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。阅读的两种意义,第一种是知识面扩大,而另一种则是关于知识的深度。

阅读其实是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,一旦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,就完成了沟通,从而使读者学习到东西。作者是一名缺席的老师,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,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。在这种情况下,只有等你自己做了思考与分析之后,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。

阅读的速度,不论是快还是慢,只不过是阅读问题的一个微小部分而已。有些书你需要快速阅读,而有些书则需要反复回味,即使是同一本书,在它不同的段落章节中也可以分成重要和不那么重要的部分。

在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,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。不要害怕,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。就算是最难读的书,但你再读第二次时,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。读书百遍,其义自现。每次阅读思考着一些问题,尝试着解读问题,你就能吃透这本书了。

阅读的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,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。怀疑是智慧的开始,从书本上学习跟从大自然学习是一样的。如果你对一篇文章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,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书能给你一些你原本就没有的视野。当你阅读时,如果没有对作者所表达的问题或回答有所疑问,那么要么是你已经完全了解,并接受了作者的思想;要么是你阅读时,没有思考,不明白作者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以及答复,你并没有读懂这本书。

阅读时只记忆与背诵所读的东西,是使用文字,并没有体会其中的思想传达。这些读者从来就没法超越文字本身,他们犯了玩弄文字的错误。要确认自己是否读懂书中的思想,需要尝试能否用自己的话表达出书中的思想,而不是简单的复述。

每个论述都要有开端。开端基于两种情况,一种是作者和读者都认同的前提,另一种则是不论作者或读者都无法否认的自明之理。第一种是主观的,需要彼此认同,这个假设可以是任何东西。而第二种则不同,每当你提到它的时候,别人都会说你说的是废话。

阅读一本书,是一种对话。有可能你不怎么认为,因为作者一直在说,你却无话可说。事实上,读者是最后一个说话的人。当你读完一本书后,在你说出同意、反对或展缓评论之前,你一定要说“了解”。对作者的思想毫无理解变同意是愚蠢,还不清楚便反对是无理。我们需要重述作者的观点,如果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。那么对作者观点的讨论,就只是一些文字游戏而已,只是口舌之快,无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都毫无意义。当你透过对一本书的诠释理解,与作者达成共识之后,才可以决定同意他的论点,或是不同意他的立场。

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,他们忘记了辩论的原有目的——学习到真理。辩论中的胜利在于你能从中学到什么,如果知道所谓的赢在于知识的增长,那么你就会明白争强好胜是毫无益处的。亚里士多德在《诗学》中提到: “其实这就是我们的责任。为了追求真理,要毁掉一些我们内心最亲近的事物,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哲学家或热爱智慧的人更是如此。因此,纵使双方是挚友,我们对真理的虔诚却是超越友谊的。”而在柏拉图的《会饮篇》中有一段对话也是说这样的道理: “我不能反驳你,苏格拉底。”阿加顿说: “让我们假设你说的都对好了。”“阿加顿,你该说你不能反驳真理,因为苏格拉底是很容易被反驳的。”

在读者与作者“辩论”中,要遵循以下三个规则:

  1. 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,不要急着开始批评。
  2. 要求读者不要争强好胜或盲目反对。
  3. 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。

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: 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的规则:

  • 依照书本的种类和主题作分类。
  •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。
  • 按照顺序与关系,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。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,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。
  •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,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。

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: 诊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:

  • 诊释作者的关键字,与他达成共识。
  •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,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。
  • 知道作者的论述是说明,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,在重新架构出来。
  •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,还有哪些是没有解决的。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有解决的问题。

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: 像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:

  1.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:
    •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,也能诠释整本书了,否则不要轻易批评。(在你说出: “我读懂了!”之前,不要说你同意、不同意或暂缓评论。)
    • 不要争强好胜,非辩到底不可。(你的胜利在于知识的增长,而不是辩论的胜负。)
    • 在说出评论之前,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。
  2.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:
    •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。
    •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。
    •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。
    • 证明作者的分析和理由是不完整的。

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——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。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——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。想象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来隐藏的多重字义,好让这些文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。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,就像注重逻辑的作者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一样。

论说性作品的作者传达的是问题的结论,而想象文学的作者则表达的是一种经历,让读者自己产生问题。论说性作品所做的是因为什么,所以什么。想象文学则是讲述一个故事。如果论说性作品出现技术上的错误,就应该批评,而想象文学只要能自圆其说,你就不应该批评。你可以批评《三国志》其中某段记录错误,却不能批评《三国演义》说它情节有错误,你只能说我喜欢或不喜欢它的那处情节。

换句话说,对于小说或其他想象文学作品,我们不应该反对或赞成,而是喜欢或不喜欢。我们在批评论说性作品时,关心的是他们所陈述的事实。在批评想象文学时,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它是否讲述了一段让我们欣赏或是喜欢的故事。

当代事件的作者可能希望你用某一种方式了解这个事件,这有他自己的利益考虑。就算他不这么想,他的消息来源也会这么想。你要搞清楚他们的利益考虑,阅读任何东西都要小心翼翼。你要擦亮眼睛,消息来源要多种多样,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件。


上一篇
PHP 抽象工厂模式 PHP 抽象工厂模式
抽象工厂模式 Abstract Factory Pattern,提供一个接口,用于创建相关或依赖对象的家族,而不需要明确指定具体类。 <?php //定义比萨商店 abstract class PizzaStore{ publi
2012-08-18
下一篇
麻省理工《计算机科学及编程导论》 麻省理工《计算机科学及编程导论》
课程介绍: 这门课程适用于那些拥有很少或没有编程经验的学生,它致力于使学生理解计算机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,并且帮助学生,不论其专业,使他们对于能够完成有用的小程序的目标充满信心。这门课程将使用Python语言进行教学。 课程类型: 计算机
2012-02-03